追忆白。

标题: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打印本页]

作者: 谶。    时间: 2010-1-28 16:10
标题: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8-8 11:41 编辑





我只是希望来这里的人能够认真阅读影评

影评列表:










2#    《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巴别塔
33# 《生活在他处 不用羡慕》             天水围的日与夜
34#~36# 《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千部青春片》     关于青春片
38# 《别辱没了悲哀》                           泪王子
41#  2010年第63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主竞赛单元)
43#  第60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 (长片)

49#         《成长如惊慌失措般重逢。》        玩具总动员3
52#    《我们这代人都要湮没》        唐山大地震  作者:王怡

作者: 谶。    时间: 2010-1-28 16:21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7-16 09:55 编辑

[attach]59033[/attach]


【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预设的某种场景,我们不可能分享彼此的世界也同样不可能拥有各自的真相,所以这么磅礴的宇宙总是在人的傲慢与夸大下变得更加神秘陌生。没有人可以进入到他者的人格,就如即使我们学会了彼此的语言,不论练习的如何熟练老道都无济于事。所以在圣经里出现了对全体人类的两大诅咒,该隐的记号和通天塔,前者不简单是西化了的荀子,而是规定了我们身上罪恶的证据。后者则历史般强化延伸了这一本质,让人不得不因此拜倒。

  2006年是这部电影最大热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剧组人员和谐无比的站在戛纳红地毯上,不同肤色不同人种,还有菊地凛子染得夸张的黄头发,这些恰恰成为对这部电影的优秀反讽。原来我们从来都以为共同分享了一场盛宴,却不料只是在不断缺席中勉强支撑。

  《通天塔》这一意象用的浅显露骨,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初我一直在寻找更多的隐喻,我,也只不过是这碎片中的一环而已。旧约之后,Babel就成为了人类拉锯试探的标志,演变到后来的版本就是繁荣的文艺复兴,而伟大的共产主义又是它的理想主义变种,排犹浪潮、冷战、麦卡锡主义以及柏林墙似乎也成为人类觊觎上帝的另外尝试,所以毫不客气的说人类近现代以降的历史几乎都处于巴别塔的阴影下。谁是谁的棋子,不言而喻。

   我们能做什么呢,就算你在另一块土地上生活又如何,就算我们是同胞又如何,就算我不会言语又如何。阿西利亚穿着墨西哥风格的红色衣裙,在夜色里像肮脏的盛期玫瑰。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地的非法移民,原来我们只能假装了解对方。

   我喜欢冈萨雷斯的风格,如同铺张干燥的边境线。如同偷渡者与阻截者。植物与土壤。

   只允许地上的你我仰面大哭。我们是没有归宿的种子。我们只能拿悲伤换取粮食。


导演: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编剧: Guillermo Arriaga
主演: Brad Pitt / Cate Blanchett / Gael García Bernal / Adriana Barraza / 菊地凛子 / 役所广司 / Michael Peña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美国 / 墨西哥
上映日期: 2007-03-13
语言: 英语 / 阿拉伯语 / 西班牙语 / 日语 / 日语手语 / 巴巴里语 / 法语
又名: 巴别塔 / 火线交错
PS:
《圣经》故事中提到的一座通天塔,他由挪亚的后代所建。《旧约·创世纪》第11章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古时候,天下人都说一种语言。人们在向东迁移的进修,走到一个叫示拿的地方,发现一片平原,就住下来。他们计划修一座高塔,塔顶要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以显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塔很快就建起来了。这惊动了天庭的耶和华。他见到塔越建越高,心中十分嫉妒。他暗自思忖,现在天下的人们都是一个民族,都说一种语言,他们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那神还怎么去统治人类?于是耶和华便施魔法,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无法沟通,高塔也无法继续建下去,最终没有建成。

作者: 宁馨儿。    时间: 2010-1-28 16:56
也只有地上有人啊,天上又没有
作者: 谶。    时间: 2010-1-28 17:03
回复 3# 宁馨儿。


    姑娘。你真会说笑。地上的人是你我凡体肉胎。这世上你必须时时仰望。因为总有高出你命运的东西。
作者: 谶。    时间: 2010-1-29 17:05
自以为是的安慰。
作者: 谶。    时间: 2010-1-30 12:37
只是这些都还不够。
作者: 小时候    时间: 2010-1-30 19:05
好久前看过的电影,久到我忘记内容是什么
作者: 谶。    时间: 2010-1-31 15:54
回复 7# 小时候


    几年前的电影了。难怪会忘、
作者: 短短。    时间: 2010-1-31 20:35


名字好喜欢。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海报也很喜欢。{:5_107:}

作者: 谶。    时间: 2010-2-1 16:36
回复 9# 短短。


    因为这片子的结尾几个主人公几乎都在仰面哭泣。所以就假装悲悯的起了这个名字。
作者: lie_    时间: 2010-2-1 16:57
看到两个人我想起了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作者: 谶。    时间: 2010-2-1 17:05
回复 11# lie_


    恩。话说很有夫妻相。
作者: 谶。    时间: 2010-2-4 13:16
我觉得自己快要疯掉了。
作者: 谶。    时间: 2010-2-7 17:34
新年快乐。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2-18 17:30
{:5_108:}喜欢这部电影。
作者: diepaper64    时间: 2010-2-18 18:32
只允许地上的你我仰面大哭。我们是没有归宿的种子。我们只能拿悲伤换取粮食。
作者: 谶。    时间: 2010-2-19 17:25
回复 16# diepaper64


    我们无法饮水无处乞讨。再也没有旷野先知漂流而来。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2-21 21:11
只允许地上的你我仰面大哭。我们是没有归宿的种子。我们只能拿悲伤换取粮食。
作者: diepaper64    时间: 2010-2-22 14:45
回复 17# 谶。


    或许有先知哦。
作者: 谶。    时间: 2010-2-23 14:38
回复 19# diepaper64


    这个时代如此败坏连菩萨都自身难保。怎么还会有先知愿意为我们报信呢。
作者: diepaper64    时间: 2010-2-24 19:24
回复 20# 谶。


    为什么我们不是自己的先知呢?
作者: 谶。    时间: 2010-2-26 17:07
回复 21# diepaper64


    因为人不能做逾越自身的事情。若是做成了自己的先知有何至于招来这么多灾祸。
作者: diepaper64    时间: 2010-2-27 13:58
回复 22# 谶。


    谁说知道了就能改变?
作者: 谶。    时间: 2010-2-28 18:04
回复 23# diepaper64


    知道人为什么这么败坏么。就是太不明白不可逾越的东西。
作者: 淡淡的    时间: 2010-3-3 22:44
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作者: 谶。    时间: 2010-3-4 11:53
回复 25# 淡淡的


    只需我们观望彼此。
作者: -左左在潜逃    时间: 2010-3-7 11:42
标题很爱~~~~~~~
作者: -左左在潜逃    时间: 2010-3-7 13:00
回复 27# -左左在潜逃


    我可没说你是标题党哈~
作者: void。    时间: 2010-3-13 17:02
海报不错 去看看。
作者: eyes1107    时间: 2010-4-11 22:02
好多年前去电影院没有好看的片子 就随意的买了两张票和朋友进去 放的就是这部片子

片子的线索相互贯穿 一开始看不懂 但是到最后却震撼到心灵

会为每一个人心疼



一直以为很少有人看过这片子 看到这贴子  有些感慨
作者: 良珏。    时间: 2010-5-5 13:26
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作者: scarlettshen    时间: 2010-5-9 20:22
什么慾望都要滿足。
作者: 谶。    时间: 2010-5-14 12:52
标题: 生活在他处,不用羡慕。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5-14 21:38 编辑

[attach]53324[/attach]


【天水围的日与夜。】

我不得不佩服许鞍华的勇气,在如此物质的香港社会能够容忍这样一部影片存在,真是异数。
  可是你说又能怎样呢生活就活生生的瘫痪在那里,任由着你我相互拉扯纠缠。想要醒过来有时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朋友看完之后告诉我:为什么影片里的人可以那么平静淡定的生活自己偏偏不行。

  怎么会呢,我们不可能替代任何一种生活状态,在各自的壳里如鱼得水着。
 那就是香港的另一面,那就是我们每天过着的日子,那就是世界的另一面。

  鲍起静是TVB的老演员,如此真实地演绎着自己的城市,怎么说都是幸运。我们一直在等待寻找一部充满诚意的片子,等了那么久荒废了这么久,终于来了惊喜。许鞍华减了几分戾气,多了镇定的力量。
  当年新浪潮的骁将们,如今对生活还有多少期待。他们痛苦,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痛苦。
  天水围相当于香港的贫民区,记得曾经听说过有一部描写住在笼子里人的纪录片,突然将两者叠加在一起,多么惶恐。用不着提醒,生活在他处,演员却是你,我。
   The way we are。英译名真好。像延绵的公路。


[attach]53325[/attach]
导演: 许鞍华
编剧: 张经纬 / 罗启锐
主演: 任达华 / 张静初 / 罗慧娟 / 覃恩美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上映日期: 2009-03-22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又名: Night and Fog

作者: 谶。    时间: 2010-5-14 16:31
标题: 一千部青春片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5-14 16:35 编辑

标签一:爱情 想象 回忆 时间

代表作品:《独自等待》 《李献计历险记》 《花与爱丽丝》



《李献计历险记》是近年来少有的青春动画,不到几十分钟的片子用轻度黑色幽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回忆与安慰的故事,影片中关于李献计弄到50万人民币的片断里,总统的女儿问李献计:“你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女孩?”李献计说了一句最为深刻并且最为哀伤的话,他说:“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能从分手后的世界顺利逃走。”
  像影片《阿甘正传》里那一段经典的揭示时间汹涌流逝的镜头一样,这部短片在这里也以一种让人措手不及,目瞪口呆的方式揭示了快速流走的时间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所不同的是,阿甘在结束奔跑的时候,前面有象征着永恒希望的大海蓝天晚霞。而李献计在终于穿过那扇正确的门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永恒绝望的由雨后深渊所映照出来的自己。


爱情这件事情从来都不被任何人享有专属解释权,年轻时的爱情总是简易热烈,也同样最值得怀念,而每次选择回头怀念无非是对过往时间的再次检阅。念念不忘终究是暂时地停留,我们的身体在生长记忆在模糊,无暇顾及它们的准确性与影响力。可不能否认的是,爱情确实是件与众不同的感情,它存在过就会为我们留下印记,没人能够擦拭干净。

[attach]53364[/attach][attach]53363[/attach][attach]53365[/attach]

标签二:成长 责任 抉择 无奈

代表作品:《朱诺》 《暹罗之恋》 《风柜里来的人》

成长并不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微观故事,反而随着生命的渐次改变而改变,也因为成长自身强烈的持续性,促使它成为见证个体转折历程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无法忽视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时刻决定着命运的走向,这类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担负着重生的重要任务。

《暹罗之恋》这部影片里几乎包含了平日里我们能够触碰到的所有感情,人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缺口,而影片要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缝补上这些缺口而是赠予你我担当它们所需要的力量。正像香港国际电影节为这部影片制作的宣传手册上所写的那样:几个年轻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靠的是对命运的体谅和思考后的自决。所以生活本就不是一个温和的圆,为我们剩下的结局也会千奇百怪。我们别无他法,除了接受,还必须明白责任和担当。也许这也是青春的要义之一。

[attach]53366[/attach][attach]53367[/attach][attach]53368[/attach]


作者: 谶。    时间: 2010-5-14 16:37

[attach]53371[/attach]

标签三:残酷 迷惘 游离 叛逆

代表作品:《猜火车》 《十三棵泡桐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在我们尚未心甘情愿臣服于现实价值观之前,任何与青春有关的东西都异常的慌乱与刺激,对世界的窥探也随之产生出不被成人谅解的方式。最善于表现青春期特有躁动与残酷的导演莫过于为广大文青熟稔的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雄一站在稻田里听歌的画面估计早已成为经典。而另一位日本导演大岛渚则采用了比前者更加直接浓烈的叙述,于是在《青春残酷物语》里青春不再以美好的姿态出现,它与现实迅速相撞并且血肉横飞。


印象最深刻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海报上张震雪亮的眼睛,就像一把尖而明媚的利刀。这部取材于台湾社会真实故事的影片,从一开始就未显示出说教的高姿态。它如此平静的讲述着好像记忆中某位邻家哥哥的往事,虽然悲剧性的结尾并不是我们反抗世界的正确途径,但是依然仿佛不小心溅到皮肤上的热水一样,向观众展示出一些与我们时曾相识的另类青春。终归有那么一天我们要像平凡的蝼蚁般人模狗样的活下去,那些放纵与烟疤,那些割裂和不可救药都会抛弃自己,它们嗅着更新鲜的味道而去,再也不会回来。
[attach]53369[/attach][attach]53370[/attach]
作者: 谶。    时间: 2010-5-14 16:40

标签四:自由 理想 飞扬 希望

代表作品:《四百击》 《扶桑花女孩》 《风雨哈佛路》

[attach]53372[/attach]

《四百击》是已故电影大师François Truffaut的作品,Truffaut当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领袖之一。转眼50年过去,革命斗士已经成为黄土,唯一还剩下的便是对自由与理想同样热切的理解和向往。即使现实比我们设想的更艰难也不能击退理想的盛大局势,没人规定理想一定实现不可,但绝对无人可以阻挡我们追求它的耐心及勇气。

励志的青春电影永远都有一种让人不可自拔的力量,不论我们是否相信,这些故事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毕竟生活在继续,我们也在努力着和客观世界找寻最合理的距离,心生会灰暗时不如选择一部去看看,说不准真的就有了改变。

[attach]53373[/attach][attach]53374[/attach]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5-14 18:22
该死的影评。恩。
作者: 谶。    时间: 2010-5-18 19:39
标题: 别辱没了悲哀。
[attach]53804[/attach]

【泪王子】
导演: 杨凡
编剧: 杨凡
主演: 范植伟 / 张孝全 / 关颖 / 朱璇 / 林佑威 / 高捷 / 曾江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台湾


    第一次见到杨凡本人是在康熙来了上,整个与民同乐的老小孩,戴着大墨镜黑外套红T恤。慢条斯理的说着话,跟小S有一搭没一搭的开玩笑聊乐子。以前看过《美少年之恋》也没多少感觉,后来林青霞在专栏里大赞他,顺带提到了这部片子,所以也就开始无比期待起来。只不过《泪王子》这个名字听起来真的十分矫情。
  
   看这部片子时并未留意那么多细节,像看漫画书一样不断往前翻,事实上这部影片确实让我觉得很漫画化。每个能出现的人物都被标上了意义与标签,小周喜欢的美术老师在被宪兵抓走的时候辩白是:我是艺术家,这句话说得如同折断的芦苇,竟然让我产生了失笑的冲动。我明白杨导演想表现的是台湾紧闭时期对人民的迫害压制,但显露出功力的不济和缺乏足够且真正的关怀。时代所造成的创伤只能被活生生地符号化,夹杂在其中身不由己的民众遭到了大篇幅地删节忽略,到最后整部片子只剩下导演一个人的怀念而非对过去时代的整理。每一部分的旁白都是杨导亲自上阵,所以电影不可挽回地变成了眷村回忆录。皖平最拿手包饺子,于是饺子这一北方常见的主食也在某一程度上成了对故土的另一种描述,来自最真实敏感的味觉。对于一个大陆观众,我更想了解的是1949年之后的台湾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它势必将植根中国人的基因里无人能够回避。
  
   对过去的回忆从来都是文学电影以及一切记录形式的主角,也许对这部电影的苛求只是一个外来者的隔阂,又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故事,就如同片尾,杨凡说,故事就是故去的事情。个人最喜欢的应该是片头的黑白纪录片和军官太太们美丽的大腿,后者应该同样是导演童年最深刻的回忆。焦急的母亲说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怕他回不来,一句话便剥开了历史的伤疤,演员还是太稚嫩,看着他们演的纠结自己也纠结起来,对不熟悉的记忆再努力还是局外人。
  
   需要特别提一下,杨凡一直特别钟情小S来出演欧阳千君,虽然关颖表现的也十分出色,但只是穿着旗袍的金领女而已。我觉得如果是小S的话可能更好,她有足够的掌控来完成,人来塑造与自己性情不同的角色反而会得心应手,况且小S还是眷村的后代,不自觉的就会被带入情景,说不定能赢来个影后。
  
   看完这个片子,我想重新看看凤凰卫视出品的《1949大迁徙》,不分政党不分斗争,都是鲜活的人情。留下的到对岸的,都必须在各自的土地上努力生长繁盛起来。像皖平一直反复说的一句话:要好好活。


[attach]53805[/attach]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5-19 12:31
王尔德的泪王子。
作者: 谶。    时间: 2010-5-24 23:53
青春片是为系报写的专栏。
作者: 谶。    时间: 2010-5-28 15:16
金棕榈最佳影片奖 (Palme d'Or)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泰国/西班牙)

[attach]54512[/attach]
  

评委会大奖 (Grand Prix) : 人与神
  - 导演: 夏维尔·毕沃斯 (法国)

[attach]54513[/attach]
最佳导演奖 (Prix de la mise en scène) : 马修·阿马立克
  - 作品:巡演 (法国)

[attach]54516[/attach]
最佳编剧奖 (Prix du scénario) : 诗 - 导演:Lee Chang-Dong 李沧东 (韩国)

[attach]54514[/attach]
最佳男演员奖 (Prix d'interprétation masculine) : 贾维尔·巴尔登
  - 作品:Biutiful 美错 (西班牙/墨西哥) & Elio Germano 埃里奥·杰曼诺
  - 作品: 我们的生活 (意大利/法国)

[attach]54515[/attach][attach]54519[/attach]
  最佳女演员奖 (Prix d'interprétation féminine) : 朱丽叶·比诺什
  - 作品:合法副本(法国/意大利/伊朗)

[attach]54518[/attach]
  评审团奖 (Prix du Jury) :  尖叫的男人
  - 导演:马哈曼特·萨雷·哈隆 (法国/比利时/乍得)

[attach]54520[/attach]
  金摄影机奖 (Camera d'Or) :  闰年
  - 导演: 迈克尔.罗薇 (墨西哥)

[attach]54517[/attach]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5-29 11:45
今年获奖的电影看起来都这么怪异啊。
作者: 谶。    时间: 2010-6-5 11:29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6-5 11:39 编辑

第60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

[attach]55057[/attach]
最佳影片金熊奖《蜂蜜》(土耳其/德国)
[attach]55062[/attach]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口哨》(罗马尼亚/瑞典)
[attach]55058[/attach]
最佳导演银熊奖:罗曼-波兰斯基(《捉刀手》)

[attach]55060[/attach]
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全安 金娜《团圆》(中国)
[attach]55061[/attach]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格里高利-多比亚津 普斯科帕里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

[attach]55059[/attach]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寺岛忍(《毛毛虫》)

终身成就奖:汉娜-奇古拉、沃尔夫冈-科尔海斯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6-14 12:00
没找到 团圆。
作者: 水染烟凉    时间: 2010-6-22 13:39
巴别塔。
不知怎么就只下到CD2。皮特追着远行的车,后面是摩洛哥粗糙的房子。
只因我们语言不通,便不可建巴别塔通天。

除了悲伤,还能怎样呢、
作者: Ema    时间: 2010-6-26 22:57
只许地上的人仰面哭泣


第一眼就感觉不错,去看看。
作者: 血蔓延    时间: 2010-6-27 02:55
喜欢。谢谢你。
作者: 2子    时间: 2010-6-27 19:56
{:5_109:}标题害死人
作者: 谶。    时间: 2010-7-16 10:22
【成长如惊慌失措般重逢。】


距离玩具1上映已经有了惊心动魄的15年  
感叹过千万次时间迅猛如刀   真正化成实物还是忍不住抖了下眉头

当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电影革命
当年的我还不过小学二年级 以为天地就如书包一样大小 以为可以永远这么翻天覆地下去
怀旧往往让人产生错位 美好就这样一批批生产出来
掂起书包往外倒 卷页的教科书 黑黑的作业本 咬满牙印的铅笔
简简单单  我想我还记得

玩3如今也学会了深刻 和所有即将长大的孩子逐一道别 或者重新相逢
我想一个人终究还是要忘掉过去 总是有新鲜炙热的记忆等着我们去承诺去懊悔
回忆与成大这种永久性命题 已经不能替换任何现实

而这又将是新的曾经。

[attach]59034[/attach]
作者: triangel    时间: 2010-7-16 13:03
回复 10# 谶。


    这句话,让我想到《悲伤电影》
作者: 寒食。    时间: 2010-8-2 09:09
跨越15年。
作者: 谶。    时间: 2010-8-8 11:35
本帖最后由 谶。 于 2010-8-8 11:38 编辑

这篇影评转自王怡,基督徒,异见人士,法学教授。


[attach]61966[/attach]




我们这代人都要湮没

        有人说,喜剧是挠痒,悲剧是刮痧。中国的电影,大抵如此。
  
  一个倡导生命教育的沙龙上,末了,主持人说,我们这代人都要湮没的。这话忽然让空气变得坚硬起来,每个人张口喘出来的气,就像电影里成群的蜻蜓,飞在大地震的前夕。
  
  其实每一代人都要湮没,每个人都要入土。只是当世界向着我们铺开时,永远是这一代人的湮没,占据着显赫的历史而已。
  
  因为上一代人的湮没,已经湮没了。而我们的湮没,还正在湮没。
  
  人类的情感,往往抓大放小,或避重就轻;嫌贫爱富,或重男轻女。其实,死于大地震,和死于饥荒,死于人祸,在失丧的程度上并无不同。就像我死在青海劳改营的祖父,并不因为他没有机会与24万人同死,他和他少数狱友的死,就不知轻重。或者说,当一代人湮没的时候,就像汇成一曲挽歌,其中有高音,也有低音。而任何一个高音,都不能独立于那些默然的低音而存在。不然,就泣不成声,曲不成调了。
  
  然而,人们的记忆、情感、眼泪和勇气,总是有意无意的,倾斜在那些无法、很难或不宜追究同类之责任的灾祸上。就像父母在外人面前为儿女护短。宇宙中若真有一位审判者,人类的倾向,就是在他面前为同类护短。这就像集体诉讼,因为辩护的利益,终将归于自己。
  
  让单独的人去和老天打官司,灾难就被分割成了一个一个单元,就像殡仪馆把死者收藏在不同的抽屉。于是,对国家而言,死亡不再是一个群体性事件。对世界而言,灾难指向世道人心的尖锐性,也被消解了。
  
  就像电影中,废墟上的一位母亲仰面喊道:
  “老天爷,你个王八蛋”。
  
  假如冯小刚真有勇气将1976年的大地震,还原到1976年的中国政经场景中去,这句话就可能显得有点指桑骂槐。但痛心的是,32年前的历史,不但已在族群记忆中近乎失踪,也在这部影片中刻意被湮没。因此,导演这一句叫喊,就显得好没来由。因为唐山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就从不知道有一首叫做“没有老天爷、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幸福的生活,不曾归荣耀给上天,满腔怨恨,又从何而来呢?
  
  于是在电影中,军队作为国家的唯一在场的代表,就单单成为了拯救者和孤儿收养者的象征。国家是养母,不是亲妈。“亲人永远是亲人”,这句被强调的台词,就被赋予了一种逃离国家主义的寓言性含义。
  
  因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养成的习惯是,在革命的年代,把家恨征用为国仇;在建设的年代,则把国家的灾难承包出去。
  
  电影横跨了这个民族的两场大地震,之间,幸存的母亲下岗了,救回来的弟弟也下海了。如果勉强将影片视为一个32年的民族寓言,那么和“军人”一样,“个体户”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性的身份。它不但指向一个国有经济的私有化过程,也指向一个民族苦难的私有化过程。
  
  因此,冯小刚选择了一个伦理困境的故事,来表达灾难之于人性的消磨与更新。他的确成功地将大地震的意义,从历史、社会的背景下剥离出来,定焦于一个苦难的个体户。还是要承认,一如既往的,他对时代精神的狡黠的拿捏,也总是超过同辈。
  
  换言之,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真正构成1976年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也不构成我们32年来灵魂创伤的一部分。导演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剥离,能够赢得主旋律的饶恕,从而安全地去讲一个关于饶恕的故事。这一点是很吊诡的。当年的第五代导演,他们是埋头在时代性之中,去叙述一个超时代的寓言。今天的冯小刚,却期望在某种寓言性的氛围中,去叙述一个时代性的故事。然而一个被湮没的时代,并不只是靠着冰棍、风扇或手腕上画的手表,这些记忆的残骸可以复原的。一块水泥板,压着姐弟们;一块水泥板,压着八亿人,这是可以被联想,却无法被原谅的一种剥离。
  
  尤其当我身边,坐满了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90后的观众,我有些绝望的想,如果这部电影无法帮助他们理解两场大地震之间的中国,它又怎能帮助他们理解两场大地震之间的灵魂呢。
  
  不过在历史部分,还是出现了两个象征性的镜头。一是那栋有着红五星标志的苏式建筑,在母亲眼前轰然崩塌。一方面,红五星如此显眼,另一方面,她的亲人就住在红五星下面。她的家庭和她的国家,其实是血肉相连的。这是唯一的,将一座城的毁灭,一个家的罹难,和整个时代的湮没勾连起来的画面。若连这个镜头都没有,那些一闪而过的毛泽东画像,无产阶级专政的标语,就将在能指与所指之间,遭遇一场更大的地震。
  
  另外,是三月之后,铺天盖地悼念领袖的画面。事实上,这是一个怵目惊心的对比。因为电影在地震后的唐山,没有给出任何一个戴孝、哀悼或痛哭的镜头,甚至连一朵白花都没出现过。然而,包括孤儿寡母在内,当他们为一个遥远的巨人披麻戴孝时,他们那些私有化的哀恸,才得到了一次国有化的机会。
  
  姐姐在水泥板那头,听见了母亲说,“救弟弟”。到底上天有眼还是无眼呢,竟让她在尸体堆里复活了过来。从此,母女两人分别活在罪咎和怨恨中。姐姐被收养,她假装失忆,不愿回到唐山。换言之,她们从此都活在地狱。地狱从来不是地震带来的,地狱从来是人类的选择带来的。在监狱,有统计说70%的罪犯都认为自己是被逼的。这话也对,的确是因着某一种处境,才把人心中的毒素逼出来了。换个说法,就是一个外在的试探,让里面的罪活了过来。
  
  有时,我们的确难以去评价那些处于道德困境中的人。但母亲在之后的32年间,活在无法重建的心灵废墟上。这个事实,已显明她的选择无法带给自己无亏的良心。我们若承认,人类良心的水准,只可能低于宇宙中的道德律,而不可能比宇宙中的道德律更加道德。那么,即使我们不从外面去做论断,但母亲的自我惩罚,已自我定罪了她当初的选择是不道德的。
  
  因为那个把家里唯一的西红柿给弟弟、不给姐姐的细节,已显明在母亲心里,更加偏爱弟弟。32年后,母亲跪在女儿面前恳求饶恕,为她预备了一大盆西红柿。事实上,她的确和千万中国人一样,看儿子的价值高于女儿。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在她的良心中不断地定罪她自己的选择。而一切灾难和灵魂受苦的意义,也无非是使人类赢得一个机会,去重新反思和扭转自己那些错误和可怕的价值观。
  
  同时,就像电影中的孔明灯,写着“感恩”两字一样,如果你相信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能力上,上天都高于自己。那么在一切道德困境中,“拯救”就不是人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道德责任。“不能杀人”才是人类在宇宙主宰面前的道德责任。换言之,你可以尽自己努力而不一定成功救人,但你一定不能杀人。但当母亲说出“救弟弟”时,不可否认,她的意思表示和内心意念中,均包涵了对在救援中主动导致姐姐死亡的同意。这一同意事实上已构成了杀人。母亲在那一刻的意念,无法通过自己即使是残存的良心的审查。
  
  无论如此,这仍然是冯小刚迄今为止,最接近于伟大的作品。因为他让这对母女,先后触碰到了生命的议题。冯小刚至少扭转了一个张扬大爱无疆的央视化的方向。其实他努力在说,人的爱都是自私的。假如没有大地震,人们可以一如既往的、自私地去爱。但灾难的意思,却把我们逼到了墙角。一逼到墙角,情感和道德就变形了,我们的罪就被逼了出来。这个罪,既包括了自私,也包括了怨恨。无论是赶到唐山“要把方家的孙子抱走”的奶奶;是“没有他们我就活不下去”的生母,还是“我可不愿意得而复失”的养母。
  因为灾难给我们最大的哀伤,不是因为失去了完整的爱,是因为从中看见了残缺的爱。
  
  到了90年代,姐姐在另一种现代式的苦难中,作出了与母亲不同的选择。她未婚怀孕,男朋友陪她去作人流。但她拒绝了。她说,别人可以去人流,但我绝对不可以。因为我是唐山人,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你不懂什么叫生命,所以其实你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
  
  这或许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句台词。如果大地震真能带来这个国家对生命观念的更新;如果唐山市这三十年来的人流数,会低于其他城市;如果我们不需要从大地震的死人堆爬出来,也能像这个死而复活的女孩一样,停止把我们的安逸建立在杀死后裔的基础上;那么,大地震就真的能够成为对这个民族的祝福。就像在电影中,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了对姐姐的祝福一样。她用对别人的救援,释放了自己的苦毒。因为什么是你的痛苦,什么就是你对别人的祝福。
  
  在这个意义上,这或许是中国第一部反堕胎的电影。冯小刚特别借用姐姐坚持生下孩子、将她独自抚养成长的选择,责备了这个当下的时代。因为无论是在婚姻内,还是婚姻外,我们这个社会在堕胎、引产中所杀害的生命,每一年,都能填满十座唐山。
  
  真正的爱,是母亲怀念父亲时所说的,“拿命去爱”。地狱从来不是地震带来的,地狱是人类的选择带来的。在什么样的选择中,我们这代人都要湮没。

作者: 谶。    时间: 2010-10-1 20:24
[attach]67671[/attach]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作者: 谶。    时间: 2011-2-25 23:25
第61届柏林金熊奖

最佳影片金熊奖:《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伊朗,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

    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都灵之马》,匈牙利、法国、德国、瑞士合拍,导演贝拉·陶尔;

    最佳导演银熊奖:乌尔里希·克勒 (《嗜睡症》,也译《沉睡的疾病》,德国、法国、荷兰合拍);

    最佳编剧银熊奖:乔舒亚·马斯顿和安达米昂·穆拉塔吉(《血之救赎》,美国、阿尔巴尼亚、丹麦、意大利合拍,导演乔舒亚·马斯顿);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阿里·阿斯加尔·沙赫巴齐(《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伊朗,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萨伦·巴亚特、萨里娜·法尔哈迪(《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伊朗,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颁给摄影、剪辑、美工设计及道具):沃伊切赫·斯塔龙(摄影)、芭芭拉·恩里克斯(美工设计)(《奖励》,墨西哥、法国、波兰、德国合拍,导演葆拉·马尔科维奇);

    阿尔弗雷德·鲍尔奖(为纪念柏林电影节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鲍尔而设):《不是我们那是谁》,德国,导演安德烈斯·法伊尔;


作者: Moy_凉。    时间: 2011-3-4 09:57
呀 LZ电影是学电影哒?
作者: 密宗塔猫    时间: 2011-3-17 13:42
我来踢馆 {:5_114:}
作者: 壞_默默。    时间: 2011-5-17 10:24
刚好影片恐慌 找到了这个帖子 扑哧
作者: 小薄    时间: 2011-9-23 15:22
一直默默看你写字




欢迎光临 追忆白。 (http://www.ourwhite.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