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抉择
我想,合上78年12月第一版印刷的封皮已经有些泛黄的《汉语大词典》时,我是颇有些失望的。因为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抉择:【书】挑选,选择。
之前我总是感觉这个词是十分庄重的,所以我翻词典时心情本是郑重无比的,可是没有意料到其最终结果不过如此。
最终结果不过如此。
用这句话来为我的高四作结束语无疑是恰到好处的。虽然我是如此无法心甘情愿。
二零零四年,高三失败之后我选择了高四,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交代。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嘴角忍不住地向上扬了一下。我终于在说起这件事情时可以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不晓得这说明了什么:我变坚强了或者其他。但的的确确,我终于可以给我十多年的苦读做一个交代。
且不论这个交代能否令别人满意,首先我想到的是能不能对的起自己。
我想我是不愿意回头看的,因为每每回头,我所看到的全是我的努力和舍弃。选择了高四,意味着我日日努力地背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本,意味着我必须狠心地舍弃大多数的朋友和我所珍爱的文字。我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所以我从来都不以为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我已经在努力地做一个乖孩子,一个本分的学生,而且这种努力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的。我的朋友曾给我写条子说:“总觉得现在看到的你是一个家长和老师所要的耿新,而不是我们的了。”高三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肯定会难过一阵子的,可是高四,我就是笑了一下,然后继续低头努力。
这是我的抉择,所以我没有后退的余地。也正是因为这样,05年的高考结束后,我还总是会被那个为了梦想而咬紧牙关拼命的自己感动不已。
感动归感动,可是在第二次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我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里面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失败者。用了一年的时间,可是最终分数仍然在专科线上挣扎。平日的所有付出全体随着一场考试的结束化为了乌有。欲哭无泪是什么感觉,难言的痛楚有多么深刻,没有我这样经历的人就无法体会。
我开始不停地思考当初选择高四到底算不算对得起自己。我不停地得到结论,推翻,另立结论,再推翻……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求证令我消沉甚至萎靡。我整日浑浑噩噩地平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
老师,亲戚,朋友,同学……无论谁来电话都是询问和安慰。而我也一例是回答和故作轻松。我打起精神来跟每一个人说我很好,然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湿润的东西沿着眼角流下去。
爸爸妈妈对次保持沉默。他们用沉默来传达他们的不安。他们不愿意让我背任何沉重的包袱,他们只是想让我好好去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知道他们是有不满的,因为他们一直是不支持复读的。高四恰恰是我自己坚持要选择的,可是结果却是这样。
我得承认我心里是有些不平衡的。我的付出比别人多的多,我所舍弃的东西也比别人多的多,可是凭什么我得到的却比别人少?我想不通,无论如何都想不通。就这样我在高考之后的两个星期,我陷入了我亲手挖的陷阱里。
收拾那些陪我度过高四的每个不眠不休的资料时,我还是感到痛苦。试卷被一张张地伸展开,每一张上都有着密密麻麻的痕迹:蓝色黑色红色的字迹,圈圈勾勾叉叉的符号,被疲惫的手指抚过几次的纸张显得脆弱不堪。我把它们整整齐齐地码起来,舍不得就这样遗弃。于是这些资料连同我高四的记忆变本加厉地折磨我。他们不断地提醒我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与付出不成正比结果。它们确切地证实我当初选择高四的错误。
可是为什么,即使是这样,我仍然觉得我对与这个抉择是不后悔的?
我遍寻不到答案。
是渴求“燃烧、燃烧、燃烧”的杰克·凯鲁亚克给了我解释,他挑起眉毛对我说:“没有经历过,就等于我们没有年轻过。”他说出这句话的嘴唇有着犀利然而优美的弧度。我右手修长的手指抚过他总是有着不屑表情的脸庞,又缓慢地握成拳头,仿佛抓住了那个难解的问题的答案。是的,我年轻,我经历过,这便是我不后悔的理由。
不错的,高考就像花园尽头分岔的小径,作出自己的抉择,然后努力地走下去就好。
PS:我总是写如此私人化的文字,不知道会不会对谁有帮助。我只是想告诉高考结果和我一样不理想的朋友们,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定的。窜改刘若英的歌词来结束我的自言自语:不要怕不要哭要勇敢放轻松,要永远相信那个自信满满的自己,会在一个幸福的出口等着你自己。能够勇敢地作出自己的抉择的人都是幸福的,无论这个抉择的结果如何。而能够鼓起勇气为自己的抉择负责到底,便可以称为伟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4 18:47:29编辑过]
|